“想群众之所想,为群众办实事”(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)
“想群众之所想,为群众办实事”(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)
“想群众之所想,为群众办实事”(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)
莫日发(左)走访农户(nónghù)。
本报记者 张云河(yúnhé)摄
“为老(lǎo)党员唐连香颁发(bānfā)‘光荣在党50年’纪念章,仪式要搞得庄重些。”
“近来多雨,唐增亮家的水田地势低洼。他忘性大(dà),记得多催他抓紧时间(zhuājǐnshíjiān)排水晒田。”
“监测户盘伟的儿子在广东东莞(dōngguǎn)找了(le)活干,抽空做个回访,看他家还有什么困难。”
深夜,村部里灯光依然亮着,老书记莫日发在一句句叮嘱。即将退休(tuìxiū)的他(tā),还在跟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交心。
“我舍不得大家呢(ne)!”莫日发眼角噙泪。
7月2日,莫日发从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离开(líkāi),回到桂林银行,完成了他在白竹村驻村第十个(dìshígè)年头的工作,即将迎来退休(tuìxiū)生活。
10年前,时任桂林银行安全保卫部经理的(de)莫日发主动请缨(qǐngyīng),担任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。驻村满两年本就可以离开,但他被村民三次(sāncì)挽留。为啥村民舍不得莫日发?10年间的发展变化,便是最(zuì)动人的答案。
白竹村,位于湘桂边界,海拔870米,四周群山起伏,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。曾经,白竹村仅有一条(yītiáo)硬化路,其余尽是雨天泥泞难行、晴天尘土漫天的泥巴路。莫日发初来时,“去村里(cūnlǐ)最远的梨子(lízi)坪(píng),面包车半道(bàndào)陷在坑里”,对于当时的窘境,他记忆犹新,“赶圩的村民路过帮我推车。他们问我是不是(shìbúshì)从城里来,我说‘村里出来的,往后有啥难处,尽管跟我说’。”
“缺什么就补什么。”莫日发深知路是发展(fāzhǎn)关键。然而修路占林占地牵动(qiāndòng)各家利益,几个屯争执不下。他便挽起(wǎnqǐ)裤脚、踏遍山岭,把协商桌搬(bān)到田间地头、村民院坝。他说:“村民很多都是沾亲带故的,打断骨头连着筋,没有解不开的疙瘩。有事好商量(shāngliáng),众人的事众人商量。”
“想群众之所想(zhīsuǒxiǎng),为群众办实事。”多年来,他争取到政府部门及(jí)有关单位资金超1000万元,硬化21公里(gōnglǐ)通村道路和16.5公里村内巷道,安装460盏路灯。
孩子们的健康成长,也是莫日发心尖上(shàng)的牵挂。刚来时,村里有一所中心校、两个教学点,孩子们需要带午饭上学。“娃娃(wáwá)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怎么能吃凉饭呢!”他随即(suíjí)多方奔走,一座食堂在山坳里建起来了。热腾腾的午餐温暖了师生的胃(wèi),也焐热了乡亲们的心。
说到底(shuōdàodǐ),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(bì)振兴。白竹村过往种玉米、红薯(hóngshǔ),村民收入微薄。莫日发从村情出发,摸清产业发展情况,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。
“坐着(zhe)等不来好日子,得带着乡亲们一起闯!”他与村民同挥锄头、共担风雨,摸索出(chū)“银行+商户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紫金(zǐjīn)米、节瓜、金槐、东山(dōngshān)土猪等特色种养业(zhǒngyǎngyè)。2024年,20万斤(wànjīn)紫金米、36万斤节瓜的丰硕成果,带来了村民的笑颜。“为了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,我也‘赶鸭子上架’,搞直播。”莫日发笑呵呵地说。
与此同时,他鼓励(gǔlì)村民(cūnmín)以土地等入股合作社,帮助村民建设16个种养及加工基地和梨园(líyuán)、茶园等3个帮扶车间。村民变股东,资源变资产,白竹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3500元增长(zēngzhǎng)到目前的1.45万元。
生活幸福,产业(chǎnyè)兴旺,昔日的穷山沟,充满生机活力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7月(yuè)07日 04 版)


莫日发(左)走访农户(nónghù)。
本报记者 张云河(yúnhé)摄
“为老(lǎo)党员唐连香颁发(bānfā)‘光荣在党50年’纪念章,仪式要搞得庄重些。”
“近来多雨,唐增亮家的水田地势低洼。他忘性大(dà),记得多催他抓紧时间(zhuājǐnshíjiān)排水晒田。”
“监测户盘伟的儿子在广东东莞(dōngguǎn)找了(le)活干,抽空做个回访,看他家还有什么困难。”
深夜,村部里灯光依然亮着,老书记莫日发在一句句叮嘱。即将退休(tuìxiū)的他(tā),还在跟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交心。
“我舍不得大家呢(ne)!”莫日发眼角噙泪。
7月2日,莫日发从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离开(líkāi),回到桂林银行,完成了他在白竹村驻村第十个(dìshígè)年头的工作,即将迎来退休(tuìxiū)生活。
10年前,时任桂林银行安全保卫部经理的(de)莫日发主动请缨(qǐngyīng),担任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。驻村满两年本就可以离开,但他被村民三次(sāncì)挽留。为啥村民舍不得莫日发?10年间的发展变化,便是最(zuì)动人的答案。
白竹村,位于湘桂边界,海拔870米,四周群山起伏,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。曾经,白竹村仅有一条(yītiáo)硬化路,其余尽是雨天泥泞难行、晴天尘土漫天的泥巴路。莫日发初来时,“去村里(cūnlǐ)最远的梨子(lízi)坪(píng),面包车半道(bàndào)陷在坑里”,对于当时的窘境,他记忆犹新,“赶圩的村民路过帮我推车。他们问我是不是(shìbúshì)从城里来,我说‘村里出来的,往后有啥难处,尽管跟我说’。”
“缺什么就补什么。”莫日发深知路是发展(fāzhǎn)关键。然而修路占林占地牵动(qiāndòng)各家利益,几个屯争执不下。他便挽起(wǎnqǐ)裤脚、踏遍山岭,把协商桌搬(bān)到田间地头、村民院坝。他说:“村民很多都是沾亲带故的,打断骨头连着筋,没有解不开的疙瘩。有事好商量(shāngliáng),众人的事众人商量。”
“想群众之所想(zhīsuǒxiǎng),为群众办实事。”多年来,他争取到政府部门及(jí)有关单位资金超1000万元,硬化21公里(gōnglǐ)通村道路和16.5公里村内巷道,安装460盏路灯。
孩子们的健康成长,也是莫日发心尖上(shàng)的牵挂。刚来时,村里有一所中心校、两个教学点,孩子们需要带午饭上学。“娃娃(wáwá)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怎么能吃凉饭呢!”他随即(suíjí)多方奔走,一座食堂在山坳里建起来了。热腾腾的午餐温暖了师生的胃(wèi),也焐热了乡亲们的心。
说到底(shuōdàodǐ),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(bì)振兴。白竹村过往种玉米、红薯(hóngshǔ),村民收入微薄。莫日发从村情出发,摸清产业发展情况,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。
“坐着(zhe)等不来好日子,得带着乡亲们一起闯!”他与村民同挥锄头、共担风雨,摸索出(chū)“银行+商户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紫金(zǐjīn)米、节瓜、金槐、东山(dōngshān)土猪等特色种养业(zhǒngyǎngyè)。2024年,20万斤(wànjīn)紫金米、36万斤节瓜的丰硕成果,带来了村民的笑颜。“为了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,我也‘赶鸭子上架’,搞直播。”莫日发笑呵呵地说。
与此同时,他鼓励(gǔlì)村民(cūnmín)以土地等入股合作社,帮助村民建设16个种养及加工基地和梨园(líyuán)、茶园等3个帮扶车间。村民变股东,资源变资产,白竹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3500元增长(zēngzhǎng)到目前的1.45万元。
生活幸福,产业(chǎnyè)兴旺,昔日的穷山沟,充满生机活力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7月(yuè)07日 04 版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